「看不見」的房子 吃得到的美食


記者謝禮仲/花蓮報導‧攝影

遠離花蓮鳳林街區,都市人認為的陡峭山坡上,移民至此的第二代客家人以愚公的精神,賣掉街區的房子開闢山嶺為梅園,在曾經普遍不被看好的質疑中, 農園家園成型,接手的第三代更逐漸轉型,讓它成為可以眺望美麗縱谷景致、享用梅子為基底入菜的客家美食餐廳,沒有預約,風景免費,美食?下次請早。 

  • 低調的房舍庭園內,客家道地美食只有老饕才知道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


原本只居住原住民族的花東,漢人至少歷經兩次的移民潮才入墾這片後山區域,鳳林的客家人多數在日據時期逐漸進入,為花蓮客家移民密度最高的區域。早年來此,或因擁有製作樟腦的絕活,也有因為後期興盛的伐木業而來。

這家位於半山腰的餐廳,雖然有住址,但對於外地人來說,那只是一行字,挺不容易找到。這樣的位置,不僅現在周遭仍不成聚落,第二代移民入墾的年代,更是被認為不毛之地的陡峭山林,當時,大夥兒都在平原地帶種稻、種煙葉。

憑著愚公的傻勁,更甘冒老父親的不諒解,把鳳林街區的房子賣了,買了這片什麼都沒有的山林,胼手胝足地闢建為「鳳凰梅園」,熟門熟路的人逐漸知道,這裡是登高賞景的好去處。


當年被質疑的不毛山嶺,現在是可眺望縱谷美景的特色餐廳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
當年的梅子工廠,在第三代接手後,梅子依舊是家業,但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轉型為餐廳之後的美食料理,以及眺望縱谷的美景。

多數來到這裡的客人,「碳烤梅子桶雞」幾乎是桌上必點的菜餚,整隻雞塞入鹽漬梅(鹹梅)、香料及純米酒,以炭火悶烤一個多小時才出爐的美味,雞皮 香脆、雞肉鮮嫩,沾著桶底香純雞汁,配上九層塔或拿來拌飯,滋味獨特而鮮美,但這道菜得提前預約,否則只能望著別人桌上的美味流口水。

以梅子為底的料理還包括梅蒸魚、梅蒸草蝦、梅汁山苦瓜等,光是開胃的醃製梅,也讓人口齒生津、胃口大開。客家的料理手法,也讓看似相同的食材,呈 現不同的風味,舉凡客家粄條、東坡肉、麻油山豬肉、三杯肥腸,乃至砂鍋魚頭,都有不錯的口碑,而生菜什錦卷、外酥內軟的豆腐則爽口不膩,如同木桶盛裝的白 米、紫米「雙色飯」。



無論以梅子為基底的美食,或是融入客家滋味的料理,都是饕客津津樂道的餐餚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
以目前的餐廳內外裝潢觀之,很難想像原來這裡是個梅子加工廠,用餐區全數鋪著榻榻米,深沈的色調,流露幾許日式和風,那整面巨石堆疊如擋土牆、擺 著牛車、字畫的佈置,更令人印象深刻。而原本可以觀賞縱谷美景的露台,已經改裝成有著大片落地玻璃窗的室內空間,同樣的榻榻米上,幾張古董木椅、舊時木 桌,搭著窗外的綠疇平野,又是另番風景。

有著水池、日式石燈搭配的庭園造景,雅緻樸實,以木板斜簷搭起的圍牆、木門圍繞起主體建築,全都採深沈內斂的灰黑色,連原本的鐵皮屋也一併塗成同樣色調,讓整座餐廳、庭園呈現更濃郁的日式風情。


灰黑色調為主的建築,佐以簡樸雅緻的小庭園,低調幽靜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

一整面巨石、榻榻米、老牛車、木頭桌,配上飛揚的書法,內裝也有其特殊風味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
在建築四周依舊樹木蓊鬱的環境中,建物的個性明顯卻不用搶眼的顏色、量體凸顯,低調不搶山林原本的景致,從山下仰望,還真不容易找到,這也是為什麼稱它為「看不見的房子」的原因了。


獨立有風格,不一定得用搶眼的顏色、造型,搶奪原來的山林景致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鍾無艷 的頭像
    鍾無艷

    +++愛似百匯+++

    鍾無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